联系我们|在线下单|

陶庆:翻译虽小道,为用大矣

首页 >> 关于正朔 >> 行业新闻 发布日期:2018-10-29 08:42:02 浏览量:648 作者:正朔翻译
翻译工作,古已有之。由于地域的分割,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语言。个体而言,讲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思想,传递情感,需要翻译;宏观而言,宗教信仰的传播,科学知
 
    翻译工作,古已有之。由于地域的分割,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语言。个体而言,讲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思想,传递情感,需要翻译;宏观而言,宗教信仰的传播,科学知识的普及,文学艺术的弘扬,不同文明的融合,都离不开翻译。因此可以说,翻译的历史同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伴随着一部波澜壮阔的翻译史。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现象以指数级的速度涌现。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持续加速,个人,社区,机构,企业,国家之间交流的频率和强度前所未有。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把他国文明的成果传入中国,从而了解他人的思想,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我们也希望外国友人能了解中国,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分享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形势对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翻译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学翻译(技巧)、考翻译(证书)、写翻译(教材)、谈翻译(理论)几成时尚。至于用什么机制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人才,翻译教学的内在规律如何,方家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难获共识。我想就翻译的职业特点和译者应具备的素质谈一些个人浅见,权作引玉之砖,试矢之的。分析以英汉翻译为例,但也能够反映涉及其它语种的中外翻译的一些共性。至于口译和笔译,虽然两者手段有别,精粗不同,缓急各异,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翻译活动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的过程,涉及对语言的理解、转换、表达。翻译工作者的第一个任务是充分理解原文,如果无法准确而完整地理解原文,翻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从谈起。译员对原文确切意思的掌握应当远远超过一般读者。只有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谈得上翻译技巧的应用。翻译技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准确无误。
 
    对于中译英,由于中文是我们的母语,看懂听懂一般并无大碍。但真正运用自如亦非易事。我们时常发现平时惯用的词语在翻译时往往需要仔细斟酌方解其确切含义。但总体而言,做中译英时,理解原文的难度并不太大。至于英译中,透彻理解原文就要求译员具备极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听力(对口译而言),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无法一蹴而就,只有通过长期砥砺方能逐渐练就。
 
    一个人的知识学问是有限的,在翻译时可能接触到的事物却是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对于自己理解不透的词句、概念和事物,要虚心请教,请教师友,请教词典,以至于请教作者本人(条件允许的话),力争做到对原文的理解准确无误。
 
    根据本人 20 多年翻译教学的经验,学生凡是对原文理解准确到位的,译文纵使稍显别扭牵强,修改润色并不十分困难;如果对原文一知半解,即使译文生动流畅,修改也颇费周章;如果理解有误还要望文生义,添油加醋,那就只能推倒重译,否则译犹不译,甚至效果适得其反。
 
    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员的第二步工作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在含义。就中译英而言,这是对译员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考验,也是翻译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想象一个英语句子都写不通顺的人,可以做好中译英,反之亦然。职业译员既要勤学,更要勤练,通过反复操练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水平,力争达到通顺,流利,地道。这种训练周期必长,无法速成,必须进之以猛,持之以恒,方见成效。
 
    相对而言,英译中在表达方面的难度较低,但如何用地道的汉语传神地再现英语原文的内容同样大有讲究,绝非易事。可以说,英译中的译文质量同译员的汉语表达水平息息相关。另外,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同文章体裁。科技文章重在精确,有时难免读来稍显别扭,但不宜为了追求流畅而过分灵活;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要着眼于再现原作的形象,传达原作的感情和意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熟练掌握中文和英文是做好翻译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本质上决定了翻译水准的高低。实际工作中,除了语言水平以外,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对翻译内容的熟悉程度,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程度,翻译策略选择合适与否,译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条件等等,不一而足。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译员以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传递文化信息。要真正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因此说学语言就是学文化,翻译就是跨文化交流。优秀的译员不仅能读懂(听懂)原文的字面含义,而且能领悟言外之意,听懂弦外之音,并(在可能范围内)进行文化等值转换。要做到这一点,光凭娴熟的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译员必须对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包括它们的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知其异同,这样才能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国际交往和对外宣传中许多因翻译造成的误读和误解并非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文化问题。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趋强盛,我们愈有必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因此翻译工作者从事的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这就要求译员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交流技巧。
 
    翻译工作有它的特点和规律,不是任何学了外语的人都能胜任,也不是做了翻译工作以后,就无论什么都能翻译。译员除了文字素养以外还必须了解他所译的专业内容。现今职业译员的翻译内容涵盖面很广(少数特定部门的专职翻译除外),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涉及。我们当然不能指望翻译从业人员通晓各行各业的所有知识,这种要求既无必要也不现实。但广博的知识和短时间内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对译员而言却是重要的职业素养和不可或缺的竞争优势。
 
    翻译工作者可以说是杂家,应该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善于比较,观察敏锐,触类旁通;职业译员要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担当语言沟通的桥梁,平时必须有意识地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同时翻译工作者也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翻译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是难免的,办法是多查多问,认真钻研体会。最怕的是不求甚解或者自以为懂了、通了,其实理解错了或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准确,这样硬翻、乱翻的结果只能是误人误己,贻笑大方。
 
    翻译时,译员首先得领会用源语言表达的内容,然后用目的语进行复述,因此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其中语言是载体,内容是实质。翻译工作者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尤为深切。如果译者自己对所翻译的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就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译者必须时时留意,处处学习,既要注重平时积累,也要善于用时现学。译员虽然无法做到各种学问样样精通,但对翻译内容做到略懂和初通却是起码的要求,因为它关乎翻译质量,也是职业精神的体现。翻译工作既重要又辛苦。惟其如此,优秀的译员应该愿意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对于翻译质量的评判,向来有各种标准,观点迥异,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翻译既然不是自由创作,就必须忠于原文。一篇成功的译作应该是对原作艺术的复制,具有与原作相同的感人效果。前辈学者王佐良先生曾提出“一切照原作”的翻译思想,追求译文“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虽然这是针对文学翻译提出的标准,其实也阐明了翻译中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本末关系。翻译中的“信”,是指翻译应该忠于原文的内容实质,而非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真正忠于原文的翻译,必须既不增减或歪曲原文的含义,又对译文巧于安排,行文地道,使读者感到津津有味。
 
    理论上讲,译作最好能和原作完全相同:内容相同,形式也相同,只是所用的语言不同。但这是一个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理想。因为任何两种语言之间总存在着差距,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内容和形式无法兼顾时,只能舍形式而取内容,绝不能以文害意。中世纪著名神学家、哲学家奥古斯汀(St. Augustine)提出“宁要内容精准,不要风格优雅”,也体现了翻译应以忠实再现原文内容为第一要义的思想圭臬。
 
    从研究角度看,翻译活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科学的元素;同时翻译又有灵活性和不唯一性,需要译员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包含艺术的成分,变化之妙存乎一心。翻译理论对提高翻译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翻译技能的提升,终究还需要通过反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很多同学在学习翻译时都有这样的困惑。上课听老师娓娓道来,颇有心得;翻译技巧,了然于心。但自己动手(开口)实践时,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感觉隔靴捎痒。这是因为多数翻译课上老师传授的是经验和规律,而实际运用这些经验和规律需要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作为基础,譬如足够大的词汇量,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出色的听力和口语(对口译而言)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而不是听几门翻译课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说翻译训练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不足为训,于事无补。练好基本功,扩大知识面方为正道,所谓熟能生巧。
 
    翻译是一种工作,通过辛勤劳动,可以提升技能,增长才干;翻译是一门学问,通过悉心研究,可以掌握规律,开阔视野;因难见巧,翻译也是一种享受,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之后的顿悟和心得是对译员最大的褒奖;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但读者(听众)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的神情能带给译员最大的满足,也是翻译工作者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不竭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言得之。
 
转自:中国翻译研究中心
中朝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修缮竣工仪式 第二届中俄文学翻译国际论坛开幕式在长大举行
需要可靠的翻译与本地化服务?
在线下单>
更多问题,请致电客户经理400-776-8788
Baidu
map